随着如今网络直播的兴起
民族音乐也开始尝试新的推广手段
不乏一些青年演奏家“网红化”的现象
其实早在70年代
这位前辈就是当年的“网红艺术家”
是 南京小红花艺术团的台柱子
今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橄榄独家视频专访
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
橄榄古典音乐原创视频 / 文章
采访时间:2019年11月1日
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民族音乐的创新与挑战一直是个不断探讨的话题。如今我们利用高科技的媒介手段丰富表演形式,而当年许多前辈们初步探索,通过改编曲目的形式,使得那些经典更符合那个时代的风貌而广为流传。
作为南派二胡中难得同时与甘涛先生、马友德先生、瞿安华先生和陈耀星老师学习的二胡演奏家,西方科学化系统的训练,江南特有的韵律,加上儿时在小红花艺术团培养的良好兴趣,使得朱昌耀的演奏中带着独有的婉转诗意,又不失阳刚与韧劲,总能给人一种新意。在月初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来自苏州的声音”音乐会前,小编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儒雅的前辈。
◆朱昌耀,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二胡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指导;
◆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优秀表演奖(二胡第一名),199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获紫金文化奖章, 2017 年获“江苏省中华文化十大人物”称号;
◆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二胡独奏曲《欢庆锣鼓》《江南春色》和二胡协奏曲《枫桥夜泊》,民族器乐曲《姑苏情》。所创作和演奏的曲目,已由国内外众多的唱片公司录制成CD、DVD等数十个独奏专辑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多次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访问演出;
◆被誉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世界一流的弦乐演奏家”,“人间国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您学二胡的契机是?
小的时候没东西可以玩,学乐器可以玩一玩,因为玩所以就喜欢上了。再加上我们那个时代是文革的时代,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非常缺乏,所有的文艺团体,除了样板戏团,各地的京剧团歌舞团开始演样板戏以外,其他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演出可以看。
这个时候有个很重要的契机是南京有个小红花艺术团,这是个孩子艺术团,倒是可以经常演出,还经常接待外宾,南京那时号称有“一大一小”,“大”就是南京长江大桥。“小”就是南京小红花艺术团。
那个时候我就在小红花艺术团里得到的熏陶、锻炼、舞台实践。现在说培养孩子,要让他有成就感。能够经常上台演出,那个时候有很大的成就感,有了这样的感觉,再加上自己比较喜欢,所以这对我以后从事专业二胡艺术工作的影响还是很大很深的。另外在小红花里碰到比较好的老师,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听说您两次在周恩来先生面前演出?
(笑)是的,非常记忆深刻。
2.您对练琴有感到厌倦过吗?小时候的爸妈是“虎爸虎妈”吗?
没有,我爸妈从来不管我,只是让我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可能会带我去找老师,上课的时候会陪我去而已,平时练琴从来不管我的,你想练就练,不练也无所谓。因为那个时候进了小红花以后,老师就来让我们练了,而且主要是合奏的练习,一个人比较枯燥的练习很少。
一个人的练习,是到了南京艺术学院,上大学以后,才知道要从头开始,好好规范方法、基本功,系统地从事这些专业的学习,那和我在小红花业余的这种还是不一样的。到了学校以后,练得是比较苦的,小的时候还是一种喜欢,所以小时候也没有虎爸虎妈的感觉,很宽松的,看我喜欢,就一会帮我买个京胡,一会帮我买个二胡,尽管那个时候很便宜,但是有了这个琴就很开心了。
2.南艺的“三驾马车”
3.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的时候,有印象很深的事情吗?
那个时候也讲究艺术实践,我进校的时候是1973年,文革还没结束,所以73年这段时间我们学习用的教材很少,很多还没有(完全开放)。那个时候刘天华的作品还不能演奏,阿炳的作品也还没有完全开放,大学上了两年后,才可以拉阿炳的作品,到了文革结束后才开始真正在舞台上演奏刘天华的作品,所以那个时候学的作品非常有限。
但是经常有艺术实践,演出的机会。我记得在大二的时候,全国举办了一个独奏重奏、独唱重唱的汇演,我就被省里选上,代表江苏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的汇演。那个时候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在省里面能够得到专家、同行以及观众的认可,自己也是很高兴的。
4.可以和我们聊聊甘涛、马友德和瞿安华先生吗?
这3位老师当时被称为南京艺术学院的三驾马车,因为这3位老师都是德高望重的二胡前辈。
甘涛老师年龄相对大一些,他是音乐世家出生,从小受到音乐的熏陶,所以对民族民间的音乐非常的精深。因为他是我们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民国时期,是民国中央电台的音乐组的组长,也就是我们最早专业的民族乐团的前身,可以说他是一个先驱。
他在1945年在重庆的时候就组织过大型的民族乐团,那个时候不是重庆谈判嘛,为周恩来、马歇尔演出受到了欢迎。抗战胜利以后1948年,他曾经率领过,以他中央广播电台国乐组为主的成员,大概五六十个人,专门去台湾,在台北中山堂演出,受到了很热烈的欢迎,连演3场,场场爆满,所以这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历史上能够记留下重要一笔的。
另外他还对江南丝竹有着非常深的研究,在二胡演奏,特别是在基本功上:弓法、指法、换弦、揉弦、音准、节奏这种问题上非常的精研。所以他的要求很高,我在跟他学的时候,一方面就是基本功,比如运弓、换弦、换弓、音准、节奏,他都有非常精道的诠释。他就自己刻蜡纸,然后油印作为教材给我们,这个印象很深。另外我们国家第一本研究江南丝竹的专著就是甘涛老师出版的,大概是在80年代,那本书是他一辈子的心血,给我们后人留下非常宝贵的遗产。
瞿安华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二胡演奏家。他也是抗战之后到了重庆,当时重庆有交响乐团,他在交响乐团做小提琴手,后来才从小提琴转成二胡的,所以他在音乐的表现力、乐曲的诠释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我跟他学,就是学音乐的表现,学习怎样把音乐的内涵挖掘出来。在这方面,瞿老是非常有造诣的。他在重庆的时候就开始开二胡独奏会,据我了解是我们国家开二胡独奏会比较早的二胡演奏家之一。后来一直在开,直到80年代还到香港开过独奏会,这个在我们二胡圈里很难得。因为他舞台实践多,又有拉小提琴的背景,所以他对的音乐表现力非常特别。
马友德老师,他本身是大提琴演奏家,他学过大提琴,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大提琴并教授二胡,他的二胡是和陈朝儒老师学的,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对二胡规范化的科学教学就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马友德老师特别会因材施教,不把学生搞成一个模子。陈耀星老师是他的学生,我是他的学生,邓建栋老师都是他的学生,包括之后的等等,他把学生的长处全部挖掘出来,这是要通过演奏上不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激发学生的潜力,把一件乐器做到极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所以和马老师学习的时候,他经常给我们练习外国的练习曲,70年代早期他就让我们练《无穷动》了,练得非常狠,就像现在练“几狂”一样,小提琴的那种练习曲也很多。这就是一种训练上比较规范化、标准化起步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3位老师在教学上各有各的长处,而且最难得的是这三位老师非常好,而且学什么东西都讲的很清楚。我在学校里和甘涛老师学了一年,和瞿安华老师学了一年,又和马友德老师学了一年。那这三年下来,大家说是博采众长了,这样说实际上就是和这三位老师学了很多。当然我进南艺之前的时候,就跟着陈耀星老师学习,他是我的第一个专业老师。
正是有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再加上后来陈耀星老师从部队复员回到南京,那段时间氛围就非常好,再加上南京军区的前线歌舞团的张锐老师,南京师范大学的沈正陆老师,我们江苏的这个群体,一方面比较团结,一方面相互交流也比较好,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非常得益。这个非常难得。现在基本上从头到底就是一个老师,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的氛围是非常非常好的。
3.传统和创新
©朱昌耀演奏《江南春色》
5.这次音乐会上您带来的《二泉映月》和我们以往听到的版本会有什么不同吗?
这个版本是很多演奏家都会用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主要是长度稍短一些的版本,但这次演出的版本和我们一般听到的版本会稍有不同,主要是和乐队的配合,因为这次乐团比较大,乐器比较丰富,所以在和声、配器、声部的衔接上做出了调整,有点互相对答的形式,我觉得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另外我自己的演奏和其他演奏家的诠释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我是生长在江苏,无锡也算是我的第二故乡,所以对阿炳从小就比较了解,对这首曲子感悟就比较深,这也是我们观众最喜欢的一个曲子。刚才我排练完走过通道的时候,打扫卫生的阿姨还在对我说:好听好听。这就说明这首曲子在大家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了。从这点来说,我们要怎样诠释好这首曲子?因为每个演奏家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和感悟,从这一点来讲,希望把自己理解出来的感觉来献给广大观众。
6.您是怎么吸收和理解江南民歌、戏曲、小调,并且运用到您创作的曲子中去的?
因为我是生在江苏长在江苏,江苏有“两大风格”,现在我们称之为 吴韵汉风,其实还有 金陵维扬。汉风在徐州那边,其实是偏北方的、山东河南那边的文化背景。那真正的江苏风格其实就是苏南和苏北——维扬这带,吴韵是苏南的,金陵和维扬也是江苏很有特点的一块。
我生在江苏,长在江苏,又从江苏的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又分到了江苏省歌舞团,那个时候,不管是我们的音乐舞蹈也好,还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乐队也好,那时候就强调一点,必须有江苏特色,就是我刚说的吴韵、金陵、维扬这种感觉。
所以用的最多的恐怕还是江南、苏南的素材多一些,当然我们江苏人可以把苏南和苏北分得很清楚,那到了北京,离开江苏,人家都认为这是江南, 不管你是扬州也好,苏州也好都是江南,确实这之中音乐上的差别在外面人看来并不是很大。就像我们去看河北、云南,他们之中的某个地区可以非常明确地分辨出来,在我们外省人看来,就不一定能很清楚。
我们江苏的这些戏曲音乐、民歌,还有这里的江南丝竹,包括一些道教音乐,都是我们民族器乐创作、改编、演奏一个非常重要的源泉和沃土。 这样弄了以后,确实这里的音乐也好听,你可以找出很好听的民歌,戏曲音乐也好听,你看这里的昆曲,江苏是发源地,评弹,再加上锡剧、扬剧、淮剧,在上海有淮剧团哦,淮剧完全是苏北的东西,这说明它们的影响力还是很广的。
我用我们江苏的这些素材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正好是我们独有的东西,可能外省人拿这些素材进行创作,可能就没有一种深入血液的感觉。 当然我一直讲,作曲上我就是业余的,因为我就是个拉二胡的。只是喜欢在业余时间里从事一些创作,创作的时候拿戏曲音乐、民歌作为素材,我觉得这是 体现我们江苏特点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能够让江苏省外的人了解江苏,也把我们江苏好的东西推广出去,我觉得这是应该的。
这几十年里确实也是这样做,而且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提到江苏就会想到《茉莉花》《拔根芦柴花》《九连环》《姑苏好风光》,苏州评弹这些东西,这些也确实成为我们创作中最最重要的素材。从这点来讲,你越是有特点的, 越是有地域风格的,那大家肯定越会喜欢。只要弄得好,把创作的手法,演奏的手法结合的好,让大家喜欢,这样你就能很久的保持下去。 现在我们听到许多外国作品像《波兰舞曲》《匈牙利舞曲》,这原来也全是民间的,现在这些个原曲你可能都不会唱了,也不一定会演奏,但是一些大师把它们变成交响乐来演奏,这几百年的东西就留下来了。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音乐人也该有责任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当然要更好地创新,和这个时代相关, 要有时代的烙印,领略时代的气息,这样的话你的作品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然后不断地传承下去。
7.橄榄:您怎么看待一味追求移植高难度高技巧的曲目这个现象?
我是觉得作为一件乐器来讲,会一直追求难度极限,就像运动员一样,100米跑10秒要跑到9.8秒,这是挑战人生的极限。那么演奏上,我觉得一件乐器的演奏,艺术家也在做同样的挑战。
小提琴是从民间开始,慢慢会有许多协奏曲,这些协奏曲中难度也一点点加强。那么二胡也是一样,这件乐器你追求技术上的难度,技巧的复杂性,这个我觉得是应该的,因为理论上来讲,表现手段越多,表现音乐的手法越多,你的表现手法就越丰富,你对这件乐器的发展,为作曲家就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然后也 为这件乐器的表现力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我觉得追求技术技巧的难度无可厚非,但是它总归是有局限性。 比如钢琴88个黑白键,就是这个音区,你当然还可以90个键,95个键,二胡也是一样,3个八度,5个八度你可以弄,但是总归有它的极限,这种极限就是它的局限。
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的情况下, 追求技术技巧只是一个方面,而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为钢琴也好,二胡也好,小提琴也好,是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而不 是作为一种技术的手段,不是一种杂技。
那艺术是要 讲究内涵的,音乐就要讲究音乐的内涵,要讲究情感的表达,这个我觉得相对而言技术技巧的难度,更需要人的各个方面的修养,这几个方面你要跟上,你的技术就会为内涵和情感服务,否则你就是一个炫技的演奏者,或者一般人叫做匠人,一个炫技的匠人,不是一个真正的音乐家、艺术家所追求的。
所以有的演奏家不一定技术难度非常顶尖,但是你要拉到他们的水平,怎么拉也没有他们的感觉,所以搞乐器的,一定要多在这些方面注重,特别是我们年轻人。 这个是需要经历也好阅历也好,看的东西也好,接触的东西也好,自己要积累的,光是一门心思练技术的难度,这是一个方面,不能忽视我刚才讲的那些方面,要把这些 融合起来,你如果在音乐上内涵上修养上变得很高,技术难度上也能达到很高,那你就是很完美的演奏者了,或者相对完美的音乐家。
4.给年轻人的话
8.如今越来越多年轻艺术家,会通过直播、快闪、短视频等方式展示自我个性,你如何看待民乐“网红化”的现象?
我觉得这些都是现当代新媒体能够发挥传播作用的许多手段,民乐能够“网红”我也觉得无可厚非,现在是信息时代,优秀的民族艺术、民族音乐正是要通过更多的手段来传播!
但是传播的手段、传播速度的快慢,并不一定反映出艺术的高低,优秀的作品、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音乐,是要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成为经典!一时“红”可以,能否“红”得时间长一些,能否永久“红”才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的!
9.您觉得怎样才是好的艺术家?
我觉得首先对音乐要非常虔诚的感觉,然后自己要被音乐所感动,尤其是被好的音乐感动,这样你才能感动别人。所以我觉得怎样用自己的音乐打动观众,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德艺双馨,讲通俗些就是与人为善,你要是个好人,所以做好一个音乐家首先要做好一个人,这很重要。
10.这些年的音乐生涯中,您有什么可以分享给年轻人的感悟吗?
我觉得一方面作为音乐家来说必须多看多学,另外作为演奏家来说,要不断练习,曲不离口琴不离手,这个对年轻人来说很重要。
再就是不要太看重名利,不要太看重比赛获奖,通过这些能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能够给你更好的展示平台,这个对年轻人来讲也很重要。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音乐方面的事情,不要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诱惑,当然艺术家追求名利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陷进去,不然就没有那种虔诚之心了。
更多橄榄原创采访
(点击人名查看文章)
作曲家
(2)
指挥家
| | | | 莫洛 | |
| 西本智实 ||
钢琴家
郎朗(1) | | 郎朗(2)| |
| 吴牧野 || 宋思衡 | 薛颖佳
| 路易 | 杜芒 | | |
|张昊辰(2)|鲍释贤|
音乐教育
||周希希 | 赵阳明天(1)| 朱思遥 | 夏昕 |
|
||贾然| | 杨培 |
室内乐演奏家
小提琴家
| | | |
大提琴家
| 谢芝莹 |
其他音乐家
民乐艺术家
| 汤云理 | 刘乐 |
学者&乐评人
| | || | 焦元溥|
音乐厅&乐团
钢琴比赛
导演
戏曲艺术家
舞蹈家
声乐艺术家
演员/音乐剧演员/音乐剧键盘手
其他舞台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