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的文盲人数大大下降,但人们的审美水平并没有随着知识的提升而同步提高。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寻找、品读、学习。可是现在,对美的麻木、对实用性的追求、美学教育的缺失,使我们渐渐失去了审美能力。
四川省安岳县有一尊石窟佛像,原本神态悲悯安详,整体造型兼具唐代之浑厚和宋代之精美。
修复前是这样的
▼
修复后就成了
▼
当地信佛的村民,嫌弃佛像老旧,给涂上了油漆。庄严肃穆的佛像一下子变成了廉价感十足的“喜羊羊”,在喜欢文物的人看来,实在是悲哀不已。那些修补佛像的人,怀着对修护文物的热情,拥有满满的心意,却缺乏对艺术的审美。太多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的多喜气”、“金灿灿的就是好”。然而,殊不知什么才是“美”。要修复的,可能不只是文物,还有对待文物的心态。
以及,多次被热议的“千万别让父母帮你装修”系列,父母们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装修风格,让整个房间充满着诡异的色彩。
一代人的审美缺失,将会造成下一代的恶性循环。如果你从小让孩子看着这样大红大绿辣眼睛的卡片识字;
如果你从小让孩子坐在这样不伦不类、魔幻至极的摇摇机上玩耍;
那么长大后的孩子,很有可能也会缺失对美的欣赏。美学家蒋勋说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蔡元培曾提出美育的三种实施途径——社会美育、学校美育、家庭美育,其中,家庭美育无疑是最贴近孩子生活的。对于孩子而言,玩耍就是他的生活,在游戏中给孩子美的启蒙,能为他构筑一段难忘的童年, 也能让他在长大后懂得什么才是美的。
李欣睿
李欣睿是一位设计师,是德国红点设计大奖获得者,德国iF设计奖获得者。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学有较深兴趣和研究的5岁宝妈,带着孩子一起践行自然教育法,尝试在教育中融入中国文化和生活美学。她自主研发并设计的“二十四节气美学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元素融入课堂,把音乐、语言、绘画、肢体等感官元素打破重组。
《在游戏中给孩子美的启蒙》一书是李欣睿送给孩子和家长的一份关于“美”的礼物,李欣睿针对家长陪伴孩子时思路匮乏、美育知识不足等问题,精心设计了在家也能玩的、十分受孩子欢迎的40个亲子美育游戏。这些游戏亲近自然、容易上手、成本低廉,运用的道具和材料大多是自然和生活中常见的物件。
全书的游戏共分5个章节:乐自然、食正味、弄良物、承传统、育初心。游戏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旨在培养孩子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体味中国传统文化,并学会审美。这些游戏不仅仅是游戏,还是孩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过的,童年里最美好的时光,伴随着声音、颜色、味道、触感、气味,这是宝宝在感官高速发育时期给到她最好的滋养,成为她记忆中最深刻的立体画面。
在关于美的游戏中,为孩子启蒙,并构筑一个难忘的童年,指引他在长大后成为一个懂得欣赏美、懂得创造幸福的人。把美还原为生活中一次次的惊奇发现,在亲子时光中一起打开生活尚被折叠的角落,才不辜负美的缘分。
美不仅是孩子们认识到世界外显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生命内在素质的展现。作为父母,引导并帮助孩子体验、建构美学,这是一种最好的精神生活。
李欣睿说,“当她发现有很多妈妈把这些美好的游戏,带给孩子,孩子们喜欢这些游戏,并沉浸其中得到乐趣,这让我尤为欢喜。”“我甚至可以发现很多妈妈爸爸们看到了这些美好的画面,让他们从心中升起了一种爱与信心,重新去审视自己引导孩子去玩耍的方式。”
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跟好的玩耍,更好的与“美”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