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内容的创变者,喜马拉雅《三体》广播剧诞生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35
导读

在广大粉丝“期待-失望”的反复过程中,令人有些惊喜又意外的是,12月1日,基于刘慈欣知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广播剧将在喜马拉雅App全球首发上线。 在11月18号《三体》广播剧预告片一上线,迅…

作者 | 刘小狂

“声音可能是科幻最好的载体之一——因为它提供身临其境的细节,也提供想象的空间。我相信当科幻遇到声音,更多人能够凭借着想象的力量,寻找‘我们是谁?我们往哪去?’的终极答案。”刘慈欣为《三体》广播剧做推荐时如是说。

事实上,这不是大刘第一次做推荐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三体》影视化仍然未落成。

在广大粉丝“期待-失望”的反复过程中,令人有些惊喜又意外的是,12月1日,基于刘慈欣知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同名广播剧将在喜马拉雅App全球首发上线。这不仅是今年喜马拉雅“123狂欢节”期间推出的最重磅产品,也是2017年刘慈欣领衔启动的“三体宇宙”开发计划中的第一个落地项目。

已经上线的1分多钟的预告片里,扑面而来的强科幻质感、丰富的声音层次性、强压迫性的氛围等,都让人明显能感受到这部声音大片,与以往广播剧的不同,也重新点燃起粉丝们的期望,甚至已经有粉丝在知乎和微博的相关话题下@喜马拉雅催更。

如果说《哪吒》可以代表目前国内动画的最高水平,那么广播剧《三体》也同样凝聚了国内广播剧的最优质团队和力量,大有挑战“出圈”的意味。

《三体》广播剧由喜马拉雅官方策划,“三体宇宙”官方独家授权IP,作者刘慈欣亲自参与指导,喜马拉雅数十个团队跨部门合作一年多,中国顶级配音团队“729声工场”演播录制,总投入达千万级别。

在整个声优圈备受赞誉的“729声工场”曾操刀《流浪地球》《猫妖传》《名侦探柯南》等知名影视剧,在配音上被誉为“电影级听觉盛宴”。

据悉,《三体》广播剧共分6季,共80期,每期30分钟左右。第一季已制作完成,11月30日-12月3日,每天更新一集,12月11日起,改为周更。第二季已完成录制,还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第三季已开始剧本打磨阶段。

一、“不要回答”!《三体》广播剧来了!

“物理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将来也不会存在。”

“消灭人类暴政,世界属于三体。”

“倒计时的尽头是什么?”

质疑、预言、冲突、审判.....在短短1分47秒的预告片中,大片气质扑面而来,第一季的诸多人物和情节被描绘出来,鲜活而立体的声音仿佛一下子将人揪住,狠狠地将人拽入那个遥远又真切的三体宇宙,不留间隙,无法喘息。

《三体》广播剧相关微博评论

“我又想起了我第一次读三体时血脉贲张、那种整个神经都被打通了一样的感觉。”《三体》老粉小敏说在她听完广播剧预告片后,她又把《三体1》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另一个粉丝泊泊说听到这个预告片时自己眼前浮现了很多电影的画面,比如《风声》。“尽管题材不同,但那种紧张感、压迫感,如出一辙,尽管只有一分多钟,但代入感真的很强。”

粉丝阿杰在得知《三体》广播剧将上线时,本来并不抱什么希望,“这些年我们被遛了太多回了,真的不敢抱什么希望,但听完预告意外地有些惊喜。”阿杰为此特别购买了喜马拉雅的会员,坐等广播剧的上线。

在11月18号《三体》广播剧预告片一上线,迅速引来了《三体》圈以及科幻圈的关注和讨论。人们带着些许惊喜、欣慰、质疑的目光,打量和期待着这部作品揭开面纱的那一天。甚至很多人感到不解,“这是什么时候悄咪咪开始筹备并制作的?”

事实上,这个项目在喜马拉雅从2018年年中就秘密启动,前后经历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九易其稿,且由于文字和声音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不得不做部分相应的改编,而这种改编不仅在初始的筹备阶段,甚至在最终样片出来后,通常还会在细节上进行4-5遍的调整。

当然,几乎所有从小说改编的作品,都很难做到完全的还原。尤其对于《三体》这样的顶级IP,如何在还原原著气质的同时,进行适合声音表现形式的改编,是该项目的一大难点。

“改编的多了,会有人说你们不遵循原著;改编的少了,别人会说你们偷懒,不花心思,为什么不做场景化。”《三体》广播剧的制片人R.Zhao告诉记者。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也表示,科幻IP的改编就像一把双刃剑,改编得太多,便不像原来的东西;改编得太少,又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因此,整个项目更多是按照标准电视剧制作模式,进行人设解析、结构拆解、分集详纲等必要步骤,将原著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

作为广播剧中对于最终品质呈现影响最直接的配音演员,729声工场此次也拿出了全明星阵容:电影《流浪地球》Moss配音刘琮配音史强,《古剑奇谭》百里屠苏的配音阿杰配音汪淼,电影《妖猫传》空海配音杨天翔配音丁仪.....共50多为配音圈里的“角儿”参与了第一季的录制。很多粉丝喊话“看到729,就放心了。”

在对人物做功课的过程中,整个团队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文本层面,而是“拉出故事人物线索,找到重点角色的人物弧光。”在场景化原著情节的过程中,通过台词和角色互动,深刻反映不同角色的不同心境,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喜马拉雅副总裁姜峰表示希望《三体》广播剧能达到理想状态是:“每个人都能随剧入戏,入有我之境,遇见你的叶文洁; 随音升空,入无我之境,纵横近千年的人类历史,上下4光年的文明距离,脚下一座你自己的红岸基地,胸中一支你自己的三体舰队……声音带给你的想象空间,或无我或我在,都是你的三体宇宙。”

就像第一部的最后部分,三体人对整个人类广播说:“人类,你们其实都是虫子。”巧合的是,《三体》也选择了同样以声音广播的形式,和更多的粉丝和读者见面。这似乎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冥冥中的安排。

二、声音大片炼成记

《三体》广播剧从拿到版权到最终呈现,是一项繁复而周密的工作,绝不只是把文字转换为声音这么简单。

几乎所有的困难都围绕着——“视觉化场面的声音化呈现”这一问题。

在影视中,会有画面、字幕、声音的三重刺激,因此观众的观感是立体且丰富的,广播剧相比之下只有声音的刺激,会略显单薄一些。

R.Zhao告诉记者,为了弥补缺乏视觉元素支撑的问题,本次《三体》广播剧有特意添加大量的音效,“会注意距离感、声位等因素,构建合适的‘声场’,尽可能使用多的表现手段,来丰富整体的层次,”哪怕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底层音。比如,为了还原大兴安岭雷达峰的气氛,加入了很多动物、自然音效;为了还原疯狂年代,加入了具有时代感的广播。

而看过《三体》原著的朋友都知道,书里有很多描述性、概括性、总结性的语言,这些文字并不那么适合声音的剧情化表现,在这方面的处理上,R.Zhao说他们会把描述性的语言缩短,删除一些听起来不是特别重要的信息,以及改编为对话,进行场景化的处理。

比如在第二季中的名场面「古筝行动」中——船被几条比头发丝还细100倍的高强度纳米材料割裂,这样的纯视觉场面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你看如果有画面,我们可以直接就演示了整个船是如何被纳米丝切割的,但是你通过听是很难提出来这个东西的。“

制作团队经过审慎的思考和讨论后,最终决定在尽量的同时,保留旁白的同时,借助声音音效,放大古筝行动期间会出现的现场音,使听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们用一些音效先先用一些对话和旁白垫入名句当中,那么后面我们再有一些音效进行处理,处理过后我们再用语言的解读、对白、音乐、音效的配合来感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感知。”

像这样需要大量花心思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丁怡和汪淼打台球的情节,制作团队就直接调整了节奏,强化场面感。再比如第三季的质子,原书中对齐人称的叫法很是讲究,关于“他、她、它”的变化在阅读时很容易感受到,但是一旦放在广播剧中,听众就无法识别其中的区别,这时候就需要用额外的方式做处理,把问题进行合理化解决。

“很多大家可能一耳朵就听过去了的地方,但是我们背后做了很多事情。”

为了让听众瞬间“入戏”,为了让感觉“不打折扣”,制作团队借鉴了好莱坞剧本模式,力求营造一种情景感、氛围感、沉浸感,让听众可以在“脑补”出影视画面都难以匹敌的宏大场面。“因为其实最棒的呈现幕布是人脑,比120帧、8k都要强大。”这是广播剧媒介特性所决定的,但现在喜马拉雅试图将这种劣势转变为一种优势。

“我们的情节是非常紧凑的,原来的《三体1》开始的22个章节浓缩成11集,在每集剧情中设置矛盾、冲突、悬念与高潮等,使其在听感上非常完整。”《三体》广播剧在这一点上像美剧看齐,试图通过这种“快节奏”、“强吸引”,建立与粉丝的刚性连接。

喜马拉雅还提出了进一步的使用场景上的革新和期望“希望不久后大家能够在电影院里边用立体声来听《三体》的广播剧。”这一次喜马拉雅也专门做了电影院预告版,使用的就是5.1立体环绕声。

三、喜马拉雅落地“三体宇宙”第一步

《三体》IP开发近十年,在经历版权易主、电影开机定档无期、传拍电视剧无疾而终等状况后,《三体》影视作品至今没有问世的征兆。

此前,就有媒体表示:《三体》文本的天马行空写法,注定了这个影视IP的投资回报率会很差,要么没拍出来,钱白花了,穷死;要么拼了老命拍出来,被原著粉喷死。

广播剧虽然不及影视化的风险高,但也很可能吃力不讨好,且盈利情况通常并不乐观。从IP开发的角度来说,引入IP版权费用高,前期投入巨大,尤其是,除引入版权外,相关内容宣传推广费用,内容分成等仍需要平台持续投入资金、人力。同时,IP内容用户转化率并不理想的问题,也困扰着整个音频行业。

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喜马拉雅愿意率先下场,向深水区进发,除了魄力外,更有对自身制作能力的底气在。

喜马拉雅建立了自己成熟的广播剧运营团队,有专门的版权、编剧和制作的部门和分工,有从事有声书、广播剧近20年的元老级人物担任总监,以及在业内有着多人剧、广播剧等百部作品操刀经验的制作经理,同时还网罗了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南加州影视专业留学归来的年轻力量等,以及李野默、艾宝良、王明军老师等豪华的演播艺术家顾问团。

除了广播剧外,喜马拉雅还乐于在多人剧、CP剧、有声剧,包括配乐有声书、评书有声书等等多种艺术化的音频样态上做诸多尝试。如《少年歌行》《有匪》《斗罗大陆》《从前有座灵剑山》《冰糖炖雪梨》等多人剧因贴近原著,受到“淑芬”们的喜爱。

从更长远维度来看,喜马拉雅的IP孵化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早在2016年,喜马拉雅就找来当时最火爆的《奇葩说》主持人马东,打造了首个付费音频节目《好好说话》,当天销售额就突破了500万。同一年,喜马拉雅造“123知识狂欢节”,平台内交易额达到5088万元,而淘宝首届双十一的交易额也就是同样的量级。

在今年的“喜马拉雅123狂欢节”期间,阎崇年重新出山的全新之作《阎崇年:故宫600年风云史》,100位哈佛教授讲解的《哈佛通识课:改变世界的伟大思想》,100位明星参与录制的《明星枕边书》等优质原创有声IP都将登陆喜马拉雅App。

同时,“三体宇宙电台”和音频社区也已经建立,听众可以在这里听到剧情解读、背景介绍、和配音大大聊人物,听大刘讲科幻等等,帮助大家了解更多幕后花絮、更好地理解故事。

“我们的198元还包括一套《三体》明信片,未来我们也可能推出《三体》联名音箱,给用户更好的付费体验。”制片人R.Zhao还补充,《三体》广播剧的推广曲也将很快和大家见面,届时通过词曲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感。

漫威电影宇宙的成功证明,好的影视改编创作是可以让作品突破原作的粉丝群,获得更大范围的受众。

“把科幻小说改编成广播剧的难度在于既要交代背景,更要塑造人物、演绎剧情,同时对音响、音效的要求还格外高。”喜马拉雅副总裁姜峰坦言科幻题材对广播剧而言的难度和挑战,但也正因于此,《三体》一旦成功,对于整个广播剧体裁的内容表现容量,将被大大扩展,引领广播剧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三体》如果能成功,将证明不只是小众喜好,是可以“成事”的,是能抗得起重担的。广播剧的开发将有望和漫画、游戏、电影、电视剧、网大、网剧一样,成为默认的IP配套。”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三体宇宙”开发方之一未来局局长姬少亭曾表示:“整个中国科幻产业,想要真正发展起来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每一个板块,都连接在一起。需要作家、工业链条上的其他的环节,都能够连接在一起。科幻产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电影这个方向,还应该包括很多其他呈现方式。”

新元文智创始人刘德良也表示过,IP开发的市场逻辑应“由简入难”,从这一点上来说,《三体》广播剧的成功面世,以及后续的诸多反馈、对整个“三体宇宙”的丰富和推荐,都有着绝对积极的意义。

因此,喜马拉雅从立项《三体》广播剧的那一天起,就肩负着要给《三体》书迷的一个答卷,同样也要给广播剧领域一个阶段性答案的重担。

而这份答卷,很快就要揭晓谜底。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