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出访,竟然故意在台阶上吐一口痰,原因是为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63
导读

李鸿章因为抽烟这件事往人家台阶上吐了一口痰,的确是不太理智,在我们今天的观念看来,禁止吸烟似乎是一个很常见的事,但是在李鸿章认为,这已经是对他尊严和地位的挑战,而在无法反抗的条件下,只好吐一口痰来表…

李鸿章是我国清朝晚期时期的一位重臣,他自小学习儒家学说,熟知仁义礼义,在台阶上吐痰的这种行为,是很不符合礼法的,那么这又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才会让谨遵礼法的李鸿章做出这种失仪的行为呢?

李鸿章是如何成为一朝重臣的?

李鸿章,字渐甫,道光三年生人,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晚清时期的进士,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在李鸿章六岁时将将其送入家中的学馆内开始学习。

李鸿章资质聪颖,聪慧机敏,又师从几位当时闻名遐迩的学者学习,十七岁考中了秀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后来他被选为优贡,在父亲的催促下进入顺天府参加乡试。这优贡是清朝时一种由地方选择贡入国子监的学员,每三年选一次,每省只有几个名额,而李鸿章能被选为优贡,可见其也有过人之处。

李鸿章入京也是一腔热血,满腹的雄心壮志,还做了十首《入都》以抒胸臆。因为父亲在京为官,借助父亲的人脉李鸿章迅速在京都的官员圈子得到了赏识,积攒下了属于自己的人脉资源。李鸿章参加乡试之后拜入了曾国藩门下,成为了曾国藩的门生,得到了曾国藩的悉心教导。

种种机缘之下,李鸿章从一介儒生出任武官。他从团练做起,一步步升职,成为了按察使,最后还一手创立了淮军,而且还是北洋水师的创立人。在淮军与太平军的战斗中,显现出来了能战能打的实力,让当时的人们刮目相看,打破了清军软弱无能的固有印象。

在李鸿章担任两江总督时,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西方设备的先进之处,因此他开始倡导学习西方技术,还开办了金陵机器局,这也是著名的洋务运动的开端。洋务运动虽然是失败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还阻挡了外国资本的强力输出,这其中,李鸿章可谓是功不可没。

李鸿章为什么要故意在台阶上吐一口痰呢?

清朝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贫弱,被外国的侵略势力打压得抬不起头来,只能一味的签订不平等条约,委曲求全。而此时朝廷上能用的人也不多,李鸿章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比起其他大臣来说,李鸿章身居高位,所以签订条约、出使外国这种事自然也是由他来办,这也是李鸿章被人骂成“卖国贼”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情况下,李鸿章周游西方列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其中的一站就来到了美国纽约,当时的他已经是73岁的高龄了。在美国时,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的儿子亲自去港口迎接李鸿章,许多华侨和美国居民慕名前来观望,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李鸿章也受到了很高规格的接待。

但双方在一次参观国立图书馆时却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李鸿章这个人有吸大烟的恶习,在参观图书馆时李鸿章的烟瘾就犯了,就想要抽大烟,但是被美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给制止了,李鸿章一听就很生气,在清朝时,他的烟瘾犯了从没人敢拦着他,这到了美国,居然有人敢拦他,这让他非常不爽。为了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李鸿章就在台阶上吐了一口痰,图书馆的人员立马拦住了李鸿章,要求他擦掉,否则不准他走。双方僵持了好一会,最终以罚款的形式了结了这件事。

李鸿章因为抽烟这件事往人家台阶上吐了一口痰,的确是不太理智,在我们今天的观念看来,禁止吸烟似乎是一个很常见的事,但是在李鸿章认为,这已经是对他尊严和地位的挑战,而在无法反抗的条件下,只好吐一口痰来表现自己的不满,这也是李鸿章的悲哀啊!弱国无外交,若是清朝足够强大,别说抽烟了,李鸿章无论做什么都没人敢阻拦。

李鸿章真的是卖国贼吗?

一直以来,不少人都认为李鸿章是卖国贼,但是李鸿章却也有自己的无奈。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在当时做出的许多决定都是形势所迫。甲午之战中,清廷战败,朝廷将所有的责任都算到了李鸿章头上。马关条约的签订,更是将李鸿章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卖国贼的帽子被严严实实的扣在了李鸿章的脑袋上。

但是起初这条约并不是李鸿章主持签订的,而是由朝中的另一位大臣张荫桓主持的,但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并不满意,暗示要李中堂来签订条约,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好出面,担下了这一任务。在商谈过程中,李鸿章遭到了一个日本浪人的行刺,脸颊受伤,当场昏迷。周围的人十分惶恐,生怕李鸿章出意外,但李鸿章醒来的第一句话却是:“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此血可以报国矣!”李鸿章拒绝动手术,带着纱布重新坐在了谈判桌上,世界上舆论哗然,日本迫于谴责之下,减少了一亿两白银的赔款。李鸿章醒来那一刻想到的不是自身的安危,而是自己的血能为大清朝换来一点作用,能减少一点赔款。为臣如此,已是尽忠报国了。的确,李鸿章是签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但是如果他不签,还要有别人来签,而且也没人能比他做的更好了。

他曾经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时局动荡,干戈四起,李鸿章纵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阻挡不了时代的洪流,都说人定胜天,但有几人能真的胜天半子?一生李鸿章耗尽心血,扶着将要垮塌的清朝,勉励维持,可最后却落得一个千夫所指的罪名,可悲可叹啊!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8462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