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为什么这堂民国文学课会让孩子们念念不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39
导读

一行人从小胡同穿过,就来到了浏阳会馆,戊戌变法时谭嗣同就住在后院的北套间里,他题这书屋为“莽苍苍斋”,这里曾是策划变法活动的场所。 这座见证了百年风云的酒店,是胡适徐志摩等民国人物流连之所,鲁迅曾带…

01

北风啸,人酣畅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那个时候出过许多魅力非凡的文人学者,他们忧国忧民,奋笔疾书,文人笔下的北平,既古老又有趣,是鲜活的。

彼时的北平,是一个顶动摇的地方,也是一个思想文化顶活跃的地方,民国政府时政权更迭频繁,各大军阀和各大集团背后又有着帝国列强的支持,这一个时代下的北平,看似和平,却处处暗潮涌动。

文人们的爱国情,不是上阵杀敌,不是群情激昂的爱国游行,而是靠手中的一支笔。

图为邹志兴的《美丽老北京》布面油画

清冷清冷的早晨,树叶基本落完了,几颗柿子高挂在树顶,正是民国北平该有样子。

21位博雅小学友仿佛听到集结号,从各地来到王府井天主教堂,博雅小学堂首席玩耍官、作家潘采夫正在那里等他们,开始一天的“民国行,北平梦”。

02

探索诚可贵,收获价更高

丰富胡同东北方向是首都剧场,老舍放下心爱的猫咪,迈步走到剧场后台。

《茶馆》,这出百年中国最好的话剧正在排练,曹禺院长和老舍打着招呼,于是之正说着台词:“改良改良,越改越凉。”这是六十年前的一个场景。

多少年了,这院子永远平静又热情的展示着,隔着玻璃一栏一栏的物件,由此及彼,杳无边际,而这次,老潘带着我们打开了与先生对话的窗口。

老潘率领小朋友一路步行,到丰富胡同的老舍故居,小院清幽,柿子通红,老舍在这里招待过周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还有曹禺、齐白石的串门。

在丰富胡同10号,老舍写出了《茶馆》《龙须沟》《正红旗下》。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胡同串子”,老舍热爱北平,在他笔下写过最多的也是北平。老舍是盖了戳的人民艺术家,在鲁郭茅巴老曹几位大师中,老舍的小说最接地气,最下里巴人,最具有市井胡同的生活味儿。

他位于丰富胡同的丹柿小院不仅接待名流高官,也常有胡同大爷、镖行镖头等三教九流的普通人来访,他们是他小说人物的形象来源。

然后是萧条绍兴会馆,这座鲁迅寄居过七年,并写下《孔乙己》《狂人日记》《药》等经典作品。

如今会馆早已湮没无存,成为大杂院,而院里的胡同居民也人去楼空,中国白话文小说的第一个诞生地大门紧闭。

老潘站在门外,讲晚晴南城四百余家会馆,讲鲁迅居住的鬼屋,讲钱玄同夜访鲁迅,为中国的新文学请出开路先锋,讲隔壁胡同的浏阳会馆,讲谭嗣同与侠客大刀王五的故事。

认真好学的营员在边听边记

1912年,鲁迅迁往北京,成了一名北漂,就落脚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一住就是七年。

绍兴会馆里那些颓败的老建筑,使鲁迅产生了这个著名的关于“铁屋”的比喻。

不是在沉默中爆发,便是在沉默中死亡。鲁迅在绍兴会馆,先住在藤花馆,后又迁入补树书屋——原有棵开淡紫色花朵的楝树不幸折断,就补种了一棵槐树,故名。鲁迅住藤花馆时,北侧的嘉荫堂住着好友许寿裳,许也成了鲁迅一生的好友。

“鲁迅”成为了那个特定年代的“文化大V”,绍兴会馆目睹了这名民主战士从最初的压抑到最终的觉醒!

他手中的那支如椽巨笔,似利剑,如机枪,更是漫漫黑夜中一抹暖人的光亮,指引大家前路方向!

老潘在跟孩子们讲解谭嗣同故居的历史

一行人从小胡同穿过,就来到了浏阳会馆,戊戌变法时谭嗣同就住在后院的北套间里,他题这书屋为“莽苍苍斋”,这里曾是策划变法活动的场所。

老屋的青砖灰瓦、雕花的窗棂,都在无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孩子们看到如此破败不堪的“大杂院”,很难想象这是一代爱国志士曾经居住的地方。

孩子们跟随老潘一起,漫步在老胡同,穿行在历史和故事的长廊,一口南城京腔的胡同大爷,满怀留恋地讲着过去的老事儿。

有孩子问老潘,鲁迅他们都吃什么好吃的?问的时候腹中雷鸣,显然是饿了。

于是他们走到那天最神秘的地方,1918年建的东方饭店。

这座见证了百年风云的酒店,是胡适徐志摩等民国人物流连之所,鲁迅曾带母亲和妻子在此避难,赵元任刘半农钱玄同在这儿发明了汉语拼音,张学良带赵四小姐请张大千吃过饭,文革八个样板戏也在这儿定了稿。

东方饭店-老房子1918咖啡厅

白崇禧在这里召开英美记者会,宣布北伐胜利;鲁迅创作了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傅抱石、关山月完成了著名的《江山如此多娇》。

东方饭店老楼的客房全部改为名人间,包括有鲁迅、郭沫若、胡适、张学良、白崇禧等名人主题套房29间。

鲁迅是1912年5月来的北京,当年1月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他也随迁过来。

鲁迅住过的房间,书桌上的摆设基本维持了鲁迅先生入住时的原貌,桌上的台灯是当年鲁迅先生用过的物品。蔡元培的房间里有老先生坐太师椅时垫脚用的榻。

饭店姚女士正在为大家介绍走廊两侧陈列的店藏文物柜

当年开业时用的银盘、客房安装的第一部电话机、到饭口通知客人用餐时摇的铃铛、美国老式收音机、中国早期的华生电扇、美国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1915年的电影胶片......

一件件见证了当时民国历史的文物无声的躺在橱窗里,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

炸酱面端上桌面,孩子们筷子一捞,嘿,满嘴都是老民国的味道。

上午是行走,下午是沉思,那天下午的重头戏是鲁迅故居、鲁迅博物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这是民国文学最著名的开头,孩子们站在枣树下端详半晌,一脸懵懂地问,“老潘叔叔,这个开头好在哪儿?”

“这个嘛,我也思考了好几十年了。你们试着造造句,我的铅笔盒里有两支笔,一支是铅笔,另一支也是铅笔,是不是很厉害的样子?”

孩子们纷纷造句,“厉害,果然厉害啊!”

这是清政府颁给鲁迅(周作人)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执照,相当于今天的毕业证,当时鲁迅21岁。可以看到,鲁迅是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的。

鲁迅博物馆像一个巨型时光机,绍兴、日本、南京、北平、厦门、广州、上海,鲁迅在历史中步履不停,孩子们沉浸在浮光掠影,“鲁迅这张帅!”

“鲁迅还穿了个花毛衣,鲁迅儿子叫周海婴啊~”“写《呼兰河传》的萧红也是鲁迅的学生?”走到最后一张绣着“民族魂”的白布前,孩子们行以注目礼。

老潘叔叔问,中国现代文学馆谁来过?孩子们纷纷摆手,老潘得意地笑起来,“看,又带你们挖到一宝藏吧,一百年的文学史都在这里了。”

孩子们推开大门,小手正嵌在一个瘦削的手印模型上,那是巴金的手印做成的,这位文学巨匠用他的手,牵着小朋友迈入文学殿堂之门。

中国现代文学馆拥有52个文库,藏有巴金、冰心、丁玲、周扬等众多现代作家的著作、信件和收藏书籍,有藏品30余万件,其中有书籍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录音录像带和文物。

现代文学馆还收藏有柏杨、林海音、朱秀娟、李辉英、金庸、梁羽生、梁凤仪、周颖南、李治华、周励等60多位台港澳及海外作家,还有部分海外华人文学社团及机构捐赠的手稿与实物200多件,图书版本1600多册。

郭沫若与鲁迅的行踪

鲁迅和郭沫若没有见过面,但也发生过笔战。鲁迅曾专门写一篇文章骂郭沫若,郭沫若知道后也是不甘示弱,给鲁迅回信说鲁迅你个衣冠禽兽。

鲁迅只回答了十四个字:远看一条狗,走近一看,郭沫若先生……

老潘评价道,“这就好比现在,没有见过面但在微信群里互骂一样”,惹得在场的孩子哈哈大笑。

民国风的展厅,左联的夏衍,他让大众熟知的就是报告文学《包身工》,写作于1935年,叙述了上海等地包身工遭遇的种种非人的待遇,小福子和芦柴棒。

03

少年行,人多力量大

参与活动的每个小队,需要选出自己小组的队长、领航员、安全员、财务官还有任务官......

分好工后,才可以拿到属于自己小队的任务卡,小组全员则需要根据任务卡上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用有限资金到达指定的每一站,最后用时最少、剩余资金最多的小组获胜。

“叮咚——请领取你们的任务卡

请按照任务卡要求迅速前往目的地

神秘任务即将开始——”

从谭嗣同故居教堂到东方饭店,我们这么多人只能用25元,坐地铁还是坐公交呢?

只能用30分钟的时间,到底该转几趟地铁呢?

天呐,我们组都没人带手机怎么导航?

看看我们的小营员们是如何各显神通解决问题的呢?

学霸型:地铁图熟记于心,自带导航......“前面不就是地铁口嘛!”;“100块要先去客服中心换零钱才能买票”;“这机器有问题,不能识别这么多张10元,那就分两次买。”学霸,你要不要这么帅?

勤奋型:积极主动询问路人,进地铁先看看地铁路线图,换乘站点记下来。“额,这个需要转两次,7号线菜市口、4号线宣武门、2号线阜成门......”

机智型:“叔叔,叔叔,你能帮我换张新点的10元吗?”==|||......卖萌真的管用呢!坐地铁要换乘这么多次,坐公交才两块钱几个站,走,咱们去坐公交咯~”

正如林语堂在《大城北京》里说到,“所有古老的城市都像宽厚的老祖母,她们向孩子们展示出一个让人难以探寻净尽的大世界,孩子么只是高高兴兴地在她们慈爱的怀抱里成长。”

上下滑动查看我们的心情分享

博雅城市游,还将继续。未来活动详情,请关注博雅小学堂或博雅少年行公众号,我们下次见!

博雅少年行

博雅寒假游学最后几席

走进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

探寻西方文明腹地

博雅以色列-约旦人文历史寒假游学营

点击查看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