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玄毅|偏执的意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80
导读

这些意见肯定会显得比较偏执,但是两个“偏执”立场之间的交锋,远比一开始就抢占辩证法高峰的那些陈词滥调有营养得多。 总之,辩论之所以给人偏执的印象,是因为双方往往各执真理的两面;然而这本身并不是个问题,因为…

名家经典作品栏目停更之后,不停有小伙伴问,怎么不更新了?本以为没人看,既然这样,就复更吧!

老规矩,每次推送最后一条。

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周玄毅的《偏执的意义》

偏 执 的 意 义

作者 / 周玄毅

令人亘古纠结的辩题,大多是一个真理剖成两半的结果。比如说,人性本就善恶杂糅,所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就很难辩得清楚;又比如,知识与实践本是一体两面,所以“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也就只能各执一词。我刚开始学辩论的时候,最困惑的就是这个问题——说好的辩证法呢?说好的不偏执呢?说好的求真向善呢?如果辩论就是有意把真理切成两个谬误,让双方吵得不可开交以博人一笑,它和斗蛐蛐有什么分别?正好当时看到一个段子,说大多数辩题,其实都是类似于“斑马是黑还是白”这样的无聊闲扯,哑然失笑之后,拳拳服膺深以为然。

不过,后来看到一篇科普文章,说“斑马是黑底白条纹,还是白底黑条纹”其实并不是个无聊的问题,从胚胎发育的证据和进化论的推理来说,斑马原本都应该是一种黑色的动物,白条纹是后来才在黑底上长出来的。这个结论对不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斑马是黑是白”这种看起来极其无聊,完全可以用辩证法求合题来解决的问题,居然也可以引导人们对这个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试想,有人问你“斑马是黑还是白”,你回答一句“既黑又白”或者“黑或白无所谓”,当然很辩证也很全面,但是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个问题就结束在这里了,再也不可能产生更为深入的思考。

简言之,辩证的结论当然很正确,但是问题恰恰出在正确上——正因为它是对的,所以会成为一个“到此为止”的界碑。探讨到辩证法这一层,真理已经摆在那里了,而且往前再走一小步就是谬误,下一步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停在这里各自散去咯。

而辩证的真理固然正确,但却不可以停留在表面。所以说,把真理劈成两半,并且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乍看起来多此一举,但却是深入并且丰富地理解一个问题的最现实的办法。辩论双方当然都会有些偏执和绝对化,但却是在共同助力于真理的深化。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高明的领导在做决策时,绝不会满意那些圆滑得体左右逢源的顾问意见,而是一定想要听到最坚决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辩论。虽然这些意见肯定会显得比较偏执,但是两个“偏执”立场之间的交锋,远比一开始就抢占辩证法高峰的那些陈词滥调有营养得多。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同样如此,从偏执的角度看过去,辩证的道理才会显得鲜活。比如说“梦想和责任哪一个是青年成才的动力之源”这个辩题,最终的真理当然是梦想与责任的一体性,因为不能转化为责任的梦想不足以驱动人生,而并非源自于梦想的责任又始终缺乏动力。不过,这个结论好是好,但却有些大而化之缺乏指导性。其实,由内而外,把内心的梦想外化成社会责任;或者由外而内,把承担的责任内化成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这两条路都是走得通的,问题是你必须得选一个,不能首鼠两端,而辩论的意义就在这里。几乎没有任何梦想不能对接某种现实的成功之道,所以坚持梦想,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证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是可行的;也几乎没有任何现实的社会工作真的没有一丁点成就梦想的空间,所以本分踏实,干一行爱一行最终变成那个当上将军的士兵也是可行的。双方都可以举出很多鲜活的实例,而这种鲜活的现实感,恰恰是以“偏执”为前提的。

总之,辩论之所以给人偏执的印象,是因为双方往往各执真理的两面;然而这本身并不是个问题,因为真理要想充分展现其深刻、丰富和现实的意义,就必须将自己剖析成两个方面相互辩难。诸如“人性善恶杂糅”,“知行合一”这样的辩证真理,在从不曾从两个对立方面深入思考过它们的人看来,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就算天天挂在嘴边,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唯有辩论双方都尽全力深化自己所执的立场,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真理的合题,这也就是辩手之偏执的意义。

名家作品,每次更新最后一条

把我设为星标,不再错过精彩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