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乾隆身边的大红人,为何纪晓岚称“臣”,和珅称“奴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35
导读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臣”的地位会高于“奴才”,其实在清朝则反之。只有满族大臣抬入满籍的汉人大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反之则只能自称“臣”,无论官多大。因为在满族统治者心中,满人才是自己人,而汉臣始终是…

不知道大家看清宫剧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部分官员在皇帝面前自称“臣”,另一部分则自称“奴才”。

举个妇孺皆知的例子——《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纪晓岚和和珅都是乾隆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地位自是不相上下。不过,纪晓岚在皇帝面前自称”臣“,而和珅则是“奴才”。

在现代用语中,“奴才”一词含有讽刺、贬义之意味;而“臣”则是一个中性词。因此,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臣”的地位会高于“奴才”,其实在清朝则反之。正如鲁迅在杂文《隔膜》中所写:““满洲人自己,就严分着主奴,大臣奏事,必称‘奴才’;而汉人则称‘臣’就好,这并未因为‘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佳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数等!”

在整个清朝时期,满族对于汉族保持着相当的戒心,满汉臣子之间有着较为明确的区分,我们刚刚提到的自称就是其中之一。只有满族大臣抬入满籍的汉人大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反之则只能自称“臣”,无论官多大。

如果汉臣想自称“奴才”,那是万万不被允许的,也是没有资格的。因为在满族统治者心中,满人才是自己人,而汉臣始终是外人。

乾隆三十八年,满人天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处置一场科考舞弊案,在呈给皇帝的一封奏折里,马人龙跟随天宝一起称“奴才”,没想到这个简单的称呼却让乾隆大为光火,严厉斥责马人龙冒称“奴才”。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乾隆甚至立下新规:“举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可见,满族统治者宁可让满人自称“臣”,也决不让汉人自称“奴才”。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