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统一台湾后,是如何治理台湾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0
导读

经过在福建官员会议、朝廷会议讨论,康熙帝从施琅议,命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谢遂《职贡图》之“诸罗县内山阿里等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冬,台湾闹饥荒,康熙…

康熙帝统一台湾之后,没有像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战突厥那样,战胜即走,得而复失。康熙帝对郑克塽等以往之罪,尽行赦免,并从优叙录,加恩安插,封郑克塽为公、冯锡范为伯、刘国轩为天津总兵官,俱隶上三旗。他采取若干重大措施,特别是加以制度化。

第一,设府置县。台湾统一之后,如何进行管理,弃留两议,廷争未决。康熙帝也在征求一些大臣的意见:

康熙帝问:“然则弃之乎?”

李光地答:“应弃!”

康熙帝问:“如何弃法?”

李光地答:“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荷兰)所有,亦听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一一)

李光地等人为“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人不足以臣”,而主张“迁其人,弃其地”,就是将岛上兵民迁到内地,而将岛上土地给荷兰人。靖海将军施琅认为不可弃地、不能迁民。他认为:“虑事计其久远,防患在图于未然。”(《清史列传》卷九《施琅》)他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说:

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隔离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余遥……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靖海纪事》下卷)

经过在福建官员会议、朝廷会议讨论,康熙帝从施琅议,命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谢遂《职贡图》之“诸罗县内山阿里等社

归化生番”嘉义)县。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尔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清朝“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正式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第二,驻扎军队。设总兵官1员、副将1员、参将2员,率兵八千,驻防台湾;设澎湖副将1员、兵两千,镇守其地。

第三,开放海禁。清初海上反清活动很多,曾下禁海令:寸板不许下海;又下迁界令:东南近海居民内迁50里,房屋弃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又从施琅建议,开海禁,通贸易。海禁一度开放。

第四,建设台湾。康熙时开始在台湾府建府学,在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分建县学,在番民中建社学,铸康熙钱。康熙朝纂修《康熙台湾府志》、《康熙台湾县志》、《康熙凤山县志》和《康熙诸罗县志》。台湾人始参加福建乡试。泉州人陈赖章与番民签约,开始在台北垦荒种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冬,台湾闹饥荒,康熙帝命蠲免台湾、凤山、诸罗3县粮米。康熙帝还将宫苑内的西瓜籽赐到台湾种植。在康熙朝台湾重归版图的近40年间,台湾的经济、贸易、社会、文化、教育,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康熙大帝统一台湾,做得干净、利索、漂亮、成功。康熙帝统一台湾的历史经验:一是时机抓得好,二是主帅用得好,三是善后制度好。康熙帝统一台湾表明,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摘自阎崇年《康熙大帝》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