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书香之家,如今他的故居就坐落在当地一所公园内,进屋的墙上挂着一幅他的画像。整整一百二十三年过去,画面上的人依旧清瘦儒雅,遗世独立。郁达夫的一生,从这里走来,我们的探寻之旅也由此开始。
故居内的郁达夫画像
郁达夫曾说自己是“一出结构并不很好而尚未完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三岁丧父、仕途充满冷遇、婚姻不幸、死后甚至连骸骨都找不到。可以说是苦难造就了郁达夫敏感自卑的性格,也正因为他敢于剥开一层层颓废的表象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因而创作出了一部部打动人心的作品。
郁达夫留日期间毕业照
在富阳成长到十八岁,郁达夫便跟随长兄前往日本,而后在日本开始留学生涯,心性更加沉郁起来。但这十年间,日本“私小说”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开始运用这类“自白”的方法,在其多部作品中以亲身经历诉说自我苦痛,也表现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
郁达夫之孙郁峻峰与主持人双双讲述郁达夫日本留学经历
《沉沦》便是这一期间的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只有二十一岁的留日学生,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有着病态心理,像极了郁达夫自己。而《沉沦》1921年10月在国内改作出版后,瞬间引起轰动,很快就销行两万册,有的人甚至从无锡、苏州等地连夜坐火车到上海买书。据沈从文回忆,当时郁达夫“成为一切年轻人最熟悉的名字了。人人皆觉得郁达夫是个可怜人,是个朋友,因为人人皆可从他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在郁达夫的大量作品中,都关注了这一群在旧社会与新中国连接的特殊时代里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虽身负使命感,但又没有奋斗方向,内心充斥着无边无际的苦闷。
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在其作品中也展露无遗,他逐渐成长为抗日作家,用一支笔,借助报社等阵地,积极为中国抗日发声。1938年秋,他应新加坡《星洲日报》邀请,前往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后逃亡苏门答腊,期间多次掩护华侨和当地居民。
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后的两周,他却迎来了生命的终结。
1945年8月29日,那晚8时许,郁达夫在家中与几位朋友商谈要事,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他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门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近一个月后,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说:“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他的尸骸,至今下落不明。
郁达夫手迹: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
他是江南的才子,是曾经阴郁的少年,是抗日先锋,也是我国文坛上至今闪耀的星星,他就是郁达夫。
今晚21:15,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一起走入郁达夫的创作生命。
编审 | 张丹 主编 | 闫嘉祺 责编 | 曾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