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
1
真正的挚友,是心与心之间的交往,从不会因为距离和时间而疏远。
作者 | 时光君--双木
来源 | 慢时光(manshiguang3)
英国作家艾迪斯·雷利有一句名言:“再深居简出,也难免与人交往。”
人生在世,我们都或多或少需要与别人打交道,无可避免。
可一方面,我们住在钢铁丛林的城市里,大量的交流都是透过屏幕,屏幕后面的我们跟真实的我们反差越来越大,线下的人际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弱。
另一方面,我们越来越孤独,只会跟自己相处,碰到人多的场合就希望能藏在角落里,只想独处。
社交必不可少,却又不懂社交。
01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
昨天晚上清理微信好友,发现有不少人的朋友圈,打开之后就只剩下一条横杠。
可能是已经把我删了,或者是已经关闭了朋友圈。
点开对话框,上一次对话还是过年时的群发祝福。
有人说,现代人的社交状态都是如此:你找我,我就跟你说话,你不找话,我们就永远沉默。
然后,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你现在的世界里,竟然已找不到对方的一丝痕迹。
他可能是你的同桌,那时候你以为你们会是一辈子的朋友,可随着时间的进行,你们说的话越来越少,直到某一天彻底沉默了。
他可能是你的工作伙伴,那时候你们一天十几个小时待在一起,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一起点外卖,一起去撸串,但换工作后不知怎么就没有联系了。
他可能是你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可后来一个天南一个海北,唯一的交集只剩下过年回老家打的那声招呼。
有些朋友真的走着走着就散了。
就像小虎队成员陈志朋在采访中谈到与苏有朋、吴奇隆之间的关系,直言:
“只剩下礼貌,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习惯是谢谢、请、对不起,最多加一个离开,请离开。”
就像鲁迅十几年后再次见到闰土,鲁迅内心喜悦地说“闰土哥,你来了”,而闰土却又欢喜又悲戚毕恭毕敬地叫了一声“老爷”。
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有时候,你很想念一个人,但你不会打电话给他,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还是不打比较好。
我们越来越习惯佛系交友了。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去接你。
你找我,我很开心,我陪你一起逛街,一起吃饭;你冷落我,那我也离的远远的。
或许,这就是现代社交的潜规则吧,有也行,没有也不强求。
02
年龄越大,朋友越少
你以为朋友是一个一个地走散的,其实是一拨一拨地走散的。
第一拨,是在毕业那年。
曾经同班、同寝室乃至上下铺的同窗,彼此去了不同的城市,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让我们的关系不知不觉地从密友变为旧相识。
第二拨,是在换工作之后。
换了工作,到了新的公司、新的行业甚至新的城市,和之前的同事们联系会越来越少,偶尔见面,除了回忆以前和吐槽老板,真的没太多知心话可以聊。
第三拨,是在结婚之后。
你的婚礼很热闹,好朋友们都来了。但渐渐的,你开始有太多的事情要操心了,家庭经营、生儿育女这些占据了你绝大部分工作外的时间,还有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这些琐碎开始进入了你的生活。到最后,你甚至无暇去问问老友:最近过得好吗?
芬兰艾尔托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份分析了300万份调查对象的报告中发现:
人们在25岁时达到社交最高峰,25岁之后,活跃度就会逐渐下降。
年纪一点点增长,社交的时间一点点变少,对社交的渴望也一点点下降。
你开始越来越懒,懒得去饭局,懒得去朋友家聚会,懒得和微信好友发十几屏的信息。
越长大,越孤单。
你认识的人很多,但是大多都是泛泛之交,没有友情,或者说不想产生友情。
你会开始慎重考虑要不要付出真心给一个陌生人,开始慎重选择你要结交的好友。
这其实是正确的,因为你必须开始要放弃一些无意义的社交,把向外拓展变成向内延伸,把时间交给自己。
这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朋友,而是你得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社交和关系上。
03点赞,是我最大的主动
如果说,还有一种社交行为既可以主动表达“我认可你是我朋友”,又不想互相打扰的话,那就是点赞了。
平时不怎么联系,只剩下点赞来维系一下我们的关系。
无论是发美景、美食,还是分享你的小小快乐,我都会给你点赞。
但如果你连朋友圈都不发,我连赞都点不了了。
我曾经是个从不发朋友圈的人,觉得没必要,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装着就好。
但有一天,有位许久未联系的老友来广州出差,又特意来到深圳找我,一起吃饭之余,他说:
“本来这次行程挺急,没时间来深圳,但好久未见你平时又看不到你发朋友圈,不知道你现在过得怎样,所以还是想着来看看你。”
听完后其实心里是有点愧疚的,没想到不发朋友圈还让老友这样担心。
从那以后,我这个懒人也偶尔会发一发朋友圈了,就是想告诉那些在意我的人:
“我过得挺好的,勿念。”
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给你的朋友圈点赞,有时不仅仅是因为你发的那条朋友圈,而是因为你这个人。”
给你点赞,内容倒是其次,更多的是想借此给你一个问候。
点赞,是一种感情的联结。
或许我和你大半年没有联系,但千言万语都在“点赞”中。
04各自忙乱,互相牵挂
大浪淘沙之后,留到最后的才是挚友。
真正的挚友,是心与心之间的交往,从不会因为距离和时间而疏远。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元稹被贬到通州,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当白居易走在好朋友元稹走过的路上,感慨万千,于是写了一首诗《梦微之》寄给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早上起来吹风,心底一片惆怅,老元你所在的通州与我所在的江州相隔千里,你会因为什么事而想起我呢?好吧,其实是我昨晚梦到你了。”
元稹在病中听闻白居易被贬,于是也写了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我听到老白你被贬了,给我这个重病中的人吓得一激灵。残灯没有火焰,暗夜的风雨吹进窗户,感觉分外寒冷,我比你还要难过啊。”
真正的朋友就像元稹和白居易,尽管我们很难见面,却时刻挂念。
在一起时,我们曾谈天说地,把酒言欢;
现在虽然为了生活忙碌,为了家庭奔波,我们见面少了,联系少了,但是谁也不会抱怨,因为我们都知道:
联系少,不代表改变,不见面,不代表冷淡。
时光荏苒,你我天各一方,但即使是你的一个电话,一个点赞,我就会知道你一直在我的世界中。
我们各自忙乱,却互相牵挂。
虽然联系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那些真正值得自己去珍惜的人,我们一个未放过。
但愿时光能缓,故人依旧。
05
越长大越理解,成年人的感情,是一种孤独的默契。
年少时,我们相约放学后在桥头放风筝,书包再沉也要飞奔而去。今天,我们说来日方长,改天再约,却渐行渐远走散在了人群中。
当选择了新的生活环境时,旧时里的人注定无法与你共行,而我们一生中都是不停地寻找和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那些在途中渐渐走散的朋友,如果无话可说,没时间再聚,给你朋友圈点个赞吧。
那就是我最好的问候和祝福。
☀作者:时光君--双木,90后长腿暖男,慢时光专栏作者,喜欢烹饪,热爱旅行。用理性认真思考,用态度安静生活。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个人微信号:shiguangjun33。本文选自慢时光(id:manshiguang3)。灼见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