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国藏书大家,提携徐悲鸿,挽救《平复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917
导读

1916年,傅增湘收得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旧藏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与祖遗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相配,便将藏书之所命名为“双鉴楼”。 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曾在《藏园群书题记继集·…

在民国前期的政治和文教领域,

活跃着一位前清翰林傅增湘。

他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他慧眼识书,广聚天下古籍;

他以校勘古籍为己任,一生校书800种;

他提携徐悲鸿,助其出国留学;

他奋力挽救《平复帖》,使其免于流失海外;

他忠贞爱国,拒绝奔赴台湾;

他大爱无私,捐出毕生所藏!

傅增湘(1872-1949),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考古学家, 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鲁迅曾说及这位教育总长时表示: “ ‘F总长’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

《周易正义》1函4册 螺纹纸

民国 双鉴楼本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第十三章中这样描述他: “傅先生,名叫增湘,消瘦,留着小胡子,可真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两个癖好是游历名山大川,搜集并编辑古书。后来,他在大学讲版本学——他是公认的版本学的权威——他坚持要躺在沙发上讲,学生们看着这位瘦高的老头,都怀有无限的敬意。”

傅增湘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堪称一代宗师。

坐拥书城

傅增湘旧藏《桐城吴氏古文读本》

钤印“江安傅增湘收藏书画金石印”

1872年,傅增湘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一个书香门第。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916年,傅增湘收得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旧藏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与祖遗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相配,便将藏书之所命名为“双鉴楼”。

傅增湘藏 宋版《资治通鉴》

1917年12月,傅增湘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一年半内,总统一易,总理三易,傅增湘的教育总长牢而不动。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

汉(成都)扬雄 撰

元刻本

1918年,傅增湘定居北京后,取苏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自号为“藏园居士”。

1919年五四运动,傅增湘不堪忍受北洋政府追究蔡元培责任,逮捕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无耻行为,毅然辞职。后受聘故宫图书馆馆长,以收藏图书为乐,大量搜访古籍。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

汉(成都)扬雄 撰

元刻本

除经常于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等著名书肆浏览翻阅外,傅增湘对荒摊冷肆也都加以注意,不时专赴苏杭等地访书。他的薪水除生活费用之外,全部用以购书。有时缺少资金,往往借债收书,或卖旧换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热心于收书,犹如“蚁之集膻,蛾之扑火”。这样日积月累,收藏日渐丰富。

史记卷四十七

汉(夏阳)司马迁 修

北宋刻递修本

据统计,傅增湘一生共藏宋金本古籍150种4600余卷,元版古籍95种3700余卷,明清版古籍20余万卷。

校书之癖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坐拥书城,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占有和鉴赏,而是出于对古籍特有的挚爱和校书之癖。

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曾在《藏园群书题记继集·序》中说,傅增湘“聚书数万卷,多宋元秘本及名钞、精椠,闻人有异说,必从之假读,求之未得,得之未读,皇皇然如饥渴之于饮食。暇时辄取新旧刻本,躬身校雠,丹黄不去手,矻矻穷日夜不休。所校都一万数千余卷”。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自己也说过:“独于古籍之缘,校雠之业,深嗜笃好,似挟有生以俱来,如寒之索衣,饥之思食,如无一日之可离。灯右雠书,研朱细读,每日率竟千行,细楷动逾数万,连宵彻旦,习以为常,严寒则十指如锥,煇暑则双睛为瞀,强自支厉,不敢告疲”。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到了晚年,傅增湘天天伏案校书,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和炎热的暑夏,他也坚持工作,不肯间断。他认为:校书是对人类文明极有益的一件大事,庄子说,“不为无益之事。”人生在世,总要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怎么能虚度此生呢?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

宋(建安)袁枢 撰

宋宝祐五年(1257)宋宗室赵与筹刻大字本

以上文字,确是傅增湘勤奋校书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校书一千多部,一万六千多卷,堪称民国以来校勘古书最多的人。 曾经轰动一时的《过云楼藏书》,就是他受顾鹤逸之邀,前往苏州过云楼校对顾氏所藏古籍善本。由于顾鹤逸不准傅增湘老先生记录笔记,每晚回到酒店,傅增湘只能凭记忆将一天所过眼古籍记录下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闻强记。

提携徐悲鸿

年轻时的徐悲鸿

傅增湘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期间,与徐悲鸿的一段交往被传为佳话。

当时,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来访,请求傅增湘帮助他取得留法公费。傅增湘与徐悲鸿素不相识,但在面谈和看了徐的作品后,认为他极有才华,又是寒士,表示一定帮忙。然而第一批留法公费名单发表时,徐悲鸿的名额竟被权势挤占。傅增湘得知后很气愤,徐悲鸿也以为受了愚弄,来信严词责问。傅增湘对徐的心情十分谅解,告诉他此次已无力挽回,但他决不食言,一定给徐深造机会。

徐悲鸿留法期间

不久,第二批公费留法名单下来,傅增湘即把徐列入。徐悲鸿原以为第一次已被人顶替,又严词责问过傅先生,肯定再没有希望。直到名字发表后,他才相信傅先生是真正爱惜人才的,并亲自前往致谢。徐悲鸿成名归国后,专门拜访傅增湘,提出要为其画像,以表心意。画成后,傅傅增湘设宴致谢,席间徐悲鸿向客人们谈及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徐悲鸿《傅增湘肖像》

此后,凡徐悲鸿在北京,每年必来探望傅增湘,双方成为挚友。徐悲鸿作的傅增湘画像是其油画肖像中的得意之作,傅增湘曾用彩色精印数百幅,分赠友朋。

挽救《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书写的一封信简,为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此信的首行中有“平复”两字,故名“平复帖”。

傅增湘跋《平复帖》

当年,《平复帖》为恭王府所藏。1937年,溥心畲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 一些清朝遗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托傅增湘向溥心畲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

《平复帖》上张伯驹跋中可见其尊称傅增湘为“傅沅叔年伯”

傅增湘回应大家说,“张伯驹怕此帖流失海外,早有收购之意。另,心畲世兄对《夜照白图》事总有覆水难收的歉疚,曾说,‘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伯驹藏也好’,并且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傅增湘还对大家说,“此帖易手木已成舟,让价大洋4万块已经议定,请大家不要为此事太伤感。”此事经傅增湘从中斡旋,《平复帖》最终易手张伯驹,免遭流失海外之祸。

捐赠藏书

1944年春,73岁的傅增湘突患脑血栓,半身瘫痪,卧病在床。傅家的生活日渐窘迫,在以后的日子里,傅增湘的藏书,除为更新流通有少量售出外,还有一批为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出售。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藏书不能终守,自古已然。吾辈际此乱世,此等身外物为累已甚。兼以负债日深,势非斥去一部分不可。”

南宋版《洪范政鉴》书影

身染重病时,傅增湘自知不能再进行校勘,遂首先将自己1.6万余卷古籍捐赠北京图书馆,并遗命家人将其珍藏捐献。

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选首届院士,傅增湘初为人文组提名人选。为此,胡适曾两度拜访傅增湘于病榻前,转致国民党政府之意,愿以专机护送其全家及全部藏书赴台湾,并保证其一生生活无虞。傅增湘不为所动。

胡适

解放之初,周恩来总理曾派人持函探望重病中的傅增湘,遗憾的是未及相见,他已于1949年10月20日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享年78岁。

傅增湘旧藏 宋刻本《乐府诗集》

现国家图书馆藏

1950年,傅增湘的长子傅忠谟将480部(约3500册)藏书和傅增湘生前所用文具28件捐赠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宋刊本《资治通鉴》等。这些书经他用善本精校,图书馆极为重视,已全部列为善本,编入1959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之中。另有一批古籍计3.4万余册捐赠故乡四川,现藏于重庆图书馆和四川大学。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