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谀奉承的人步步高升,胸有大才的人却郁郁不得志,这似乎成了官场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在这方面,国军名将孙立人肯定很有发言权。
“孙立人”这个名字,大家都应该不会陌生,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校,堪称文武双全,而且,长沙会战期间毙敌无数,入缅作战期间更是大败日本第18师团,在同级国军将领中歼敌最多……这一堆荣誉加起来,在国军名将中排到前五名,应该不算过分吧?
按理说,这样的名将应该求之不得才对呀,但是,孙立人却一直得不到老蒋的重用,后来甚至还被“打入冷宫”整整30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孙立人虽说是在蒋介石的手下当差,但是两人无论是战术理念还是带兵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要知道,孙立人受教于美国弗吉尼亚军校,研究的是典型的西方战争,素来推崇指挥权的灵活性,而老蒋呢,偏偏是个视权如命的主儿,最喜欢乖乖听话的部下。很明显,这两人是注定对付不来了。
两人之间的矛盾第一次被点燃,是在仁安羌大捷。
在这之前,老蒋曾千叮咛万嘱咐,没有他的命令不可以调动部队,但孙立人又不忍心眼瞅着稍纵即逝的战机白白浪费,于是就抗命出兵。当然,事实证明孙立人的判断没有错,而他也得以一战扬名。但老蒋却不是这么想,在他看来,听话要远比胜利更重要!
不过,碍于外界的评论,老蒋也不好再说什么。但从这时候起,仇恨的小火苗就在他心里埋下了。
没过多久,孙立人和老蒋的关系就迎来了第二次大考验,这一次正赶上远征军败走野人山,按照蒋介石的想法,孙立人殿后,协同杜聿明一同率部回国。然而孙立人却认为,进入野人山无异于自寻死路,再加上平日里对蒋介石厚此薄彼的作风有所不满,孙立人索性率部撤往印度。结果呢,孙立人部得以保全,而进入野人山的杜聿明却损失惨重。
这样一来,孙立人和蒋介石的矛盾算是彻底激化了,同时,还连带着得罪了杜聿明。可想而知,孙立人在国民党里算是混不下去了。
果不其然,明明全身而退立下大功的孙立人,不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被调离一线,扔回老家赋闲去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便宜了孙立人,那可不是老蒋的作风,所以到1955年又爆出了所谓的“孙立人案”,老蒋不由分说将其软禁了整整30年!
可惜孙立人如此难得的名将,却屡遭同僚排挤、上级嫉恨,最后只能饮恨离世,实在让人扼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