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看动漫,一列蓝色列车从海边缓缓驶过,海天一色,梦幻得不真实。当时就想,若人间也有这样一列火车该多好?
中国当然是没有海上列车的,海边火车站倒是有一座,距离海边不过300米,出站不远便可见蔚蓝大海,同样梦幻浪漫,这便是青岛火车站。
青岛站就像这座城市一样,不落俗套,美得清新脱俗。
看惯了千篇一律的火车站,青岛站显得如此特别,若不是屋顶悬挂的“青岛”二字,怎么也不能将面前这栋建筑跟火车站联系在一起。
从外观看,它像一座欧式教堂,黄色墙壁上覆盖着红色砖瓦,厚实端庄。高高耸起的钟楼,圆拱形与长方形的玻璃窗,如同是将文艺复兴时的欧式建筑搬到了这里。
文艺复兴与它无关,不过它的诞生,却记录着清朝末年那段屈辱的历史。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将青岛据为己有。次年3月份《胶澳租借条约》签订,14家德国银行共同出资5400万马克成立了山东铁路公司,于是山东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就此开工。
德国人修铁路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扩大殖民地面积。而青岛站,就是胶济铁路的起点。
据说最开始,德国人选择的地址是在栈桥附近,可提议却遭到了其他铁路工程师的反对,最终以“技术不成熟”为缘由,将火车站换到了离栈桥几百米远的地方。
如果当初真修在栈桥上,那就果真是出站便是大海了,想必景色更为迷人。可尽管如此,青岛站仍是中国离海最近的火车站,直线距离不过300米。
每天沐浴着海风的青岛站,少了几分喧闹,多了几丝柔情,也让急着赶车的乘客,褪去了急躁,变得温柔起来。
现在看到的青岛站,是在1991年拆除并原样重建的,好在延续了老火车站的风格,依旧能品味这座119年的德式老建筑。
火车站屋顶为四坡顶,钟塔的基座、窗边及塔顶装饰都用花岗石砌成,显得大气十足,曾被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火车站”之一。
为了体验青岛站,我专程选择在此返程。车站很大,用铁栏杆围了一圈,只留南广场一个入口。广场内很干净,没有叫卖的商贩,只有赶路和忙着拍照的乘客。
青岛站候车室位于地下,据说是全国最大的地下候车厅。内部装饰和教堂也很像,复古的吊灯,亮度十足的光线,随处可见的圆形拱门,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
最值得称赞的是候车座,堪称全国最豪华。不是常见的硬皮座椅,而全部换成了棕色按摩椅,放眼望去十分壮观,像是来到了VIP候车室,不得不说青岛是真大气。
如今的青岛站,成为了外地游客打卡之一。车站本身承载的历史已成过去,它的繁忙与大气,意味着青岛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小鹿,知名旅行家!带你游遍中国各城市冷门、有趣、免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