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海韵
周一到周五挤地铁,忍了!双休日还要挤地铁,忍不了啦!
四大一线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地铁线路非常发达,里程长,线路多,覆盖面还广。
身为一线,经济拔尖,人口也是拔尖,挤地铁已成为日常。
最近翻到一份数据,是17年北上广深地铁人流大PK。
这数据很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广州是四个城市里唯一一个双休日人流量高过一周平均数的!
不仅如此,周六单日还是它一周人流量最高的时候,并且是四城周六数据最高的!对比强烈!
要知道,周五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外地人要回家,人流量噌的一下上去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这周六人流傲视群雄是啥意思?都不回家的吗?
周六不回家干嘛?买买买呀!
人流不减反增,是不是说明广州对比其它三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要少一些,或者干脆不回家?
这需要数据的对比,咱们先来看看18年概况。
广州常住人口四城中仅排第三,不过增量可以排到第二,仅次于同属于大湾区的深圳。
再来看看外来务工人员在常住人口中的占比。
据统计,18年广州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66.38%,深圳稍微低点,65.29%,相比较之下北上两地要低得多,都是在40%左右转悠。
这就奇怪了!按先前的逻辑,既然北上深三地周末地铁人流量忽地跌到周平均线以下,这说明它们的外来务工人员应该占比更高,然后一到周末就回去了,导致地铁人流量比起工作日有所下降。
但是看数据,也就深圳勉勉强强能够符合这个推测。
更离奇的是广州,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结果周末人流量居高不下,甚至达到了一线之首,他们不回家的吗?
别急,还有种理论可以解释这种反常现象,那就是——广州的消费能力更强!不回家干嘛?买买买,吃吃吃!
有钱任性 竟是因为农村?
消费能力强不强怎么看?看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看平均收入!
地铁人流数据是2017年的,咱们这里也取四城17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2017年,广州人均GDP达到150678元,全年城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00元,家庭人均消费支出4063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4元,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8932元。
北上深当年咋样?
深圳人均生产总值183127元,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938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320.12元。
北京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9万,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7230元,人均消费支出为37425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34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10元。
上海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2.46万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88元。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792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2304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090元。
对比一下,有点意外,广州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其实都不如北上,城镇常住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就是和北京半斤八两,比上海还少一截……
唯一突出的,就是它农村常住居民的消费支出比起北上两地倒是有着明显的优势!
2万3的消费能力,比北京高了25%,比上海高了30%!
这真的是有些意外。
再看消费结构。
2017年,广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02.59亿元,网上零售额961.8亿元。
上海的话,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30.27亿元,其中,无店铺零售额1814.29亿元,增长9.4%。网上商店零售额1437.49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2%。
这边咱们就可以看到,上海网上商店零售额数字增长很快,占比也不小,
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75.4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2371.4亿元,增长10.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5%。这点和上海比较相似,网上零售额数字比较喜人,占比甚至比上海还高。
也许这就是为啥地铁人流量在周末时广州依旧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广州人可能更加的传统,至少在2017年,比起北上来说更喜欢亲自出门,亲身去消费,这是一种消费习惯。
而北上两地,也许是那会儿网购更加发达一些,也许是北上更加的“宅”!周末本地人和外地人都不出门了,要买也在网上买,多爽。
当然,不能漏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房价因素。
根据诸葛找房数据,截止目前二手房均价,广州34588一平,深圳最贵,64173,北京58845,上海57974。
看出问题了么?虽然都是一线,但是广州的房子均价其实和其他三个不是一个量级的,这说明啥?说明广州人民在房子这个大问题上,负担没有其他三个那么重啊。
你看,人均收入大家差不多,广州房价低了一个咔位,瞬间觉得好幸福!有这闲钱去消费去支撑每天四顿饭的消费!
可以看出,广州周末地铁人流的拥堵,主要的贡献来自广州人自身的一种消费习惯,同时也得益于相对“低廉”的房价,让他们相比其他三个城市的居民来说,钱包要更加“鼓”一些,有这本钱去买买买。